埃迪斯科文大学教育系讲师肖恩曼迪(Mandie Shean):家长保护孩子免遭失败,无益于孩子的成长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试图保护孩子避免遭到失败的挫折。
失败总给人带来不愉快、失望、沮丧等负面情绪,往往意味着又得重新开始,所以家长帮助孩子躲开这些失败带来的负面作用,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了。然而,让孩子体验失败,实际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作用。
研究显示,如今澳大利亚儿童与青少年面对失败的抗挫能力要比以往差。
当家长试图保护自己孩子的同时,实际他们也让孩子失去了一个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失败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其他任何途径都不能给予的。所以,家长应该对失败有一个新的认识:尽管失败给人总是带来不好的感受,但实际它是生活给予孩子的珍贵礼物。失败并不是与成功渐行渐远,而是因为曾拥有过失败的经历,所以将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耐挫与抗逆能力
当我们失败时,失望、挫折感就会涌上心头。如果家长不让孩子经历这些情感,孩子就会在潜意识中感到自己仅是一个弱小本体的存在,缺乏主体意识。
应对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逃避失败,而是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小挫折。让孩子多经历这些小挫折,在这些小挫折中学会成长,会增强孩子的抗逆能力,而不会使孩子在未来遭遇困难或失败时举手无措。
了解因果,承担责任
失败经历能带来最大的益处之一就是它能让孩子明白每做出一个决定就产生一个结果,而且做出决定的人都需要直面承担这些结果。正如早期行为学家指出的:“当我做X时,Y产生了,这就像如果我不学习,我考试就会不及格;如果我不练习,我就将被淘汰等等。”
教会孩子面对这些结果,有助于帮助孩子体会到自己做出每个决定的力量。所以当一些家长或老师试图避免孩子受到失败,他们实际阻碍了孩子学习万物皆有因果的道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出的所有决定负责。同时,研究表明缺少失败体验经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更容易感到沮丧,生活幸福指数也较低。
另一种学习方式
犯错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当我们拥有新体验,能力不断提升时,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失败被认为是无能或应该被避免,而不是被认为是每个学习过程都会出现的一个正常环节的话,孩子就会尽可能逃避任何学习中的挑战,而失去成长的一个个机会。
只有孩子将失败看作是一个成长的机会而不是威胁时,失败的经历才会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助推力,这完全取决于孩子在对待失败这一问题上的思维与观念模式。
拥有积极思维模式的孩子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培养和提高的。所以于这些拥有积极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失败就会不断提醒着他们需要加倍努力或尝试不同的方式来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提升自己的能力。
更注重对努力的肯定
当孩子遇到失败时,家长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态度。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跑步比赛中,即使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孩子都能得到参与奖。
然而研究表明,表扬方式如果不恰当也会适得其反。例如“突出个体”的表扬“你真漂亮”、“你真聪明”、“你真是与众不同”往往会使孩子逃避失败和挑战,来维持外界对自己的认可。这种表扬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了“人”,而不是这个人所付出的努力。
“你学习真是非常努力”这句表扬就要比“你真聪明”、“你真是与众不同”好,因为孩子能改善自己学习的用功程度,但他们却不能掌控自己的聪明与特殊程度。
家长小贴士
那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呢?以下就是给家长的几个小建议,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A.让孩子去经历“小失败”。例如,如果孩子因不愿意学习而考试不及格,家长不要袒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后果;
B.多与孩子谈论失败的体验,探讨下次遇到同样情况下该如何应对以避免同类失败的产生;
C.告诉孩子遇到失败产生消极情绪是正常的,只要去面对并总结就好,失败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D.对于孩子的努力给予真心的赞扬(“你非常努力”、“你非常有毅力”)。当孩子没有做任何努力或改变时,给予他们“假大空”的赞扬只会适得其反。
综上,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直面失败,允许他们感受失败的滋味并在其中成长,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收到失败给他们带来的“被伪装后”的礼物。拥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能力会使孩子在今后生活中更具抗逆性,更有可能在未来拥抱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