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如何在澳洲中小学留学潮焦虑中突围?全靠准确的国际教育能力定位与留学核心价值认知

2019.02.19 专家观点 浏览 1778

7866.png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和家长加入到留学大军中,整个社会掀起了浩浩荡荡的留学大潮。愈发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社会环境必然让不同的家长衍生出各种复杂的情绪,而越是这样,学生和家长就越要调整心态、找对方法,坚定地踏上留学之路。

普遍心态:焦虑

(1) 表现:不安、焦躁、迷茫正不断升级发酵

许多留学机构负责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在工作过程中,几乎80%的时间都用来安抚学生和家长的焦躁情绪,只有20%的时间真正用来完成留学咨询一事。由此可见当今国际留学大潮中的学生和家长相当焦虑不安,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面临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急需找到一个正确的定位和有效的方法。

779393583522053013.jpg

(2) 原因:社会阶层的急剧深化

不只是中国,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只不过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西方教育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公立学校只提供有限的基本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必须考进政府精英学校或进入私立学校,而这离不开家庭实力做支撑,因为上补习班、进私立学校学费非常昂贵,没有这个实力的家庭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焦虑情绪在中产阶级家长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源于他们对自身地位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全世界的中产阶层都缺乏安全感,他们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掉队。而东亚社会又尤其注重孩子的教育,中国、日本、韩国都是如此,大家都喜欢比较孩子的成绩,激烈的竞争更加放大了人们的焦虑。

而在澳洲,多数人高中毕业后就选择工作或者上社区大学学习应用性的技能,另一小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则得到了很好的呵护,视野得到了拓展,最终成为顶尖的学生。对澳洲人来讲,只要保证精英足够强大,整个澳大利亚就可以继续前行。至于他们的超市收银员、卡车司机、工人、农民等人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扎不扎实,对社会来说无关紧要。但在澳洲想跻身社会精英阶层,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的更多社会资源。所以不管是华人还是西人,在孩子的教育上都非常努力。3点放学之后,大多数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各种辅导班。澳洲家长认为:一个不去辅导班、不花大价钱学习才艺、不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

5456.png

因此,重视教育并不是亚洲家长的偏执,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壁垒在不断加强和进步中,加速了阶层的洗牌和分化。社会分层越来越精致,教育投资被认为是实现阶级进阶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家长迫切希望为孩子创造走向上流社会的通道,或为孩子构建一张保障的安全网。而事实上,在每个人都拼命学习奋斗的趋势下,我们发现想要通过这一途径实现阶层的进阶与转换反而变得越来越难,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因为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往前奔跑,结果只是将护城墙越砌越高,阶级的突破反而变得更难,家长们也因此变得更加焦虑。这就使“只有拥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巩固阶级地位”这一观念在高知阶层碾压底层成为常态的今天变得更加深入人心。

何以解忧?反观自身

(1) 明白留学的核心价值

对华人来说,在国际职场往往存在着“职业天花板”(Glass Celling),即本地白人往往统治着职场的关键高位。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商业与经济学院收集并分析了2011年起澳大利亚人口普查数据,他们发现虽然澳大利亚的劳动力符合国际标准“高度多样化”,但放眼澳洲高层管理职位,“多样化”并未真正践行:如果你出生在那些说英语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南非,则更有可能登上职场巅峰 ;与此同时,来自菲律宾、越南、印度和中国的移民在澳洲企业高层的人数却非常低。以英国为例,英国出生人口占澳洲整体劳动力比例仅为4.9%,而澳大利亚首席执行官和总经理出生在英国的比例却高达8.1%,是其占澳洲整体劳动力比例的2倍。

6366.png

但近年来,有一支亚洲移民队伍异军突起,那就是印度。近几年印度人在外企高管阶层中非常引人注目,并且很多身居高位。这就引起了中国人的自省:同样是第一代移民居多,同样是高科技公司的技术骨干,印度人行,中国人怎么就不行呢?我们不得不承认,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的印度,他们的移民在语言运用和文化融合上有先天的优势。另外印度人相对比较外向,自我表现力强,本国人之间会相互抱团,这就涉及到了中国人的弱项:沟通交流和自我表现力。作为第一代移民,中国人本就在英语能力上处于劣势,再加上文化上的隔阂,对许多第一代中国移民来说连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充分有效地和别人沟通交流都是很大的挑战。虽然年轻一代留学生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这种跨文化的理解与融合以及领导力的表现真正获得提高,至少还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

所以,中国的孩子社会参与度依然不足,即便在学校里成绩很出色,学科竞赛屡屡获胜,但是在领导力方面还不够强。因此,除了有专业能力,在职场上更需要表现出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还要以开放的心态融入社会,构建人际关系网,把自己塑造成主流社会的精英,才能在职场上脱颖而出,这也正是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

1111.png

(2) 培养以英语为核心的能力

国际化教育,一般以英语为母语类西方国家的大学为目标出口,英语是一个基本能力和工具。但学习英语又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还是一套思想体系的建立。家长如果能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提前关注、提前选择、提前培养以英语能力为核心的几种能力,那么对孩子未来的国际化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几种能力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量:

(A) 全英文思维能力

国内教育主要服务中高考,是不需要具备全英文思维能力的。但如果孩子在一个全英文的环境下还以翻译式的方式交流的话,效率是非常低的。要做到全英思维应该:

(a)任何一个沟通都要以英文为基础;

(b)应该从小培养全英文的思维;

(c)提供更多的应用英文的环境,比如常去游学或国外旅游等。

(B) 学习力

建立在全英文思维基础上的学习力,包括用英文进行全科目学习的能力,以及无障碍阅读理解的能力等。而这中间阅读能力应该是最核心的,最好在3岁左右从绘本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阅读习惯。具备了阅读能力就可以通过阅读去学习大部分的学科。而一旦孩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比如10岁到12岁左右才开始强调阅读,要让孩子重新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困难的。

1550566387430827.png

(C) 影响力

第三种能力是影响力,表现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演讲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建立在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基础上,而团队合作能力是高级能力,是孩子将来去了国外大学非常需要的、同时也是当代孩子比较缺失的能力。

目前我们家长所崇尚的西式素质教育,其实只是更大范围内的应试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谨防这种错误的国际教育理念,在以上说的三点上下功夫培养孩子。

(3) 选对学习方式

中国人做事的通病在于“怕站而不怕慢”,以为多延长工作学习时间就可以多些效果,所以就会让孩子奔走于各种课程补习中,让自己也疲惫不堪。在这种做事心态下,许多孩子成绩仍是不佳,因为孩子在机械一般的流转补习中,会越发觉得学习呆板枯燥,效率也跟着大打折扣。

我们常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殊不知我们自己其实就是孩子的起跑线。经济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应找对培养孩子的正确方向与方式,并从自身做起,陪伴孩子的一路成长,而不仅是使用机械重复型的粗放培养方式。

版权声明: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澳大利亚教育观察